深圳伴山品牌战略营销--让中国更多好品牌被看见

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,一去不复返。

 

2010年-2020年,中国品牌进入了爆发期,一大批互联网企业乘着东风顺势起飞,淘宝、京东等电商平台自不用说,在移动互联网的助推下,属于电商平台的黄金时代正式启航。

 

除了电商平台,还有小米、华为、大疆、王老吉、江小白等等一大批优秀企业,让中国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。

 

尤其是随着以80、90后群体为主导的消费趋势到来,再加上中国品牌对自身的塑造,以及民族意识觉醒,国货品牌的地位越来越高。

 

而到2024年,更有像元气森林、参半、三顿半、蕉下、蕉内、蓝盒子等等充满个性的新消费品牌崛起,中国品牌越来越多元化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从一开始只是一种选择,变成了一种文化、一种身份、一种地位的象征。

 

中国品牌,正在惊艳世界。

 

 

 

但不容忽视的是,一个品牌从0-1,再从1-100,短则5、6年,长则10、20年,绝大多数品牌都要经历漫长的生命周期才能被更多人看见。那些看不见的品牌,有的在夹缝中求生存,有的彻底消失。

 

每个成长起来的品牌背后,都有不为人知的坎坷。不少品牌认为,只要把产品做好,把服务做好,就不愁卖不出去,然而却被现实狠狠上一课。

 

中国的发展速度太快,目前各行各业基本上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,消费者的可选择性太多,产能严重过剩,你的产品好,但品牌力却没跟上,不好意思,消费者不认。

 

甚至,你的好产品根本不可能被消费者看见,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,似乎成为了过去。

 

 

 

如果想要把品牌力做上去,在当今渠道多元化、时间碎片化的时代,要么斥巨资砸广告,而且还不一定有效。要么想办法做内容,但周期更长,效果更慢,而且不是每个企业都具备这种能力。

 

在种情况下,本身拥有好产品的品牌,因为品牌力的原因,便慢慢淡出市场。

 

淡出市场的不仅有品牌力弱的企业,哪怕是经历了几十年的老牌企业,国货之光,目前还有多少家能够被消费者看见呢?

 

看不见的国货之光,正在慢慢被看见

 

自20世纪80年代,中国品牌开始觉醒,1979年1月28日,参桂养荣酒成为在上海电视台第一个打广告的品牌,也是中国第一条电视广告。

 

 

 

自此以后,中国各种规模的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一些佼佼者凭借强大的品质杀出重围,如:小天鹅、桑塔纳、健力宝、海尔、凤凰自行车、长虹、伊利、威力、钻石牌等等。

 

在那个时代,品质决定着一切,只要品质好,基本上不用担心品牌被人看不见。故而,那时的各大品牌,卯足了劲卷品质,以至于有些品牌的产品,哪怕用了几十年,依旧坚挺。

 

今年1月份,一位郑州网友晒出一台名为“威力”的洗衣机,并猜测厂家可能已经倒闭。出乎意料的是,威力厂家官方号当天就现身其评论区,并说:“没倒闭,还在坚持。”

 

 

 

随后威力厂家直接联系该男子,并免费赠送一台价值4000元的新滚桶洗衣机。

 

这一波操作,让无数消费者产生好感,纷纷晒出自家的威力牌洗衣机,有1992年的,也有1994年的,甚至有网友说用了30年,目前一切正常。

 

因为这个事件,威力品牌再次回到大众视野当中,再次被消费者看见,而男子晒出的视频,更是为其带来超过1000万曝光量,官方账号更是直接涨粉10万+。

 

可以预见,这个国货品牌将迎来沉寂多年之后的高光周期。

 

 

 

不止威力,在去年的“哪李贵了”事件之后,也炸出一波国货老品牌,像白象、蜂花、活力28等等,这些在新生代消费者,乃至整个新互联网环境下,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品牌,借助一个事件,及时做出反应,抓住一波泼天富贵,让沉寂多年的品牌,再次被看见。

 

做品牌,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

 

中国品牌的分水岭,是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始,产业对外开放之后,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,与本土品牌进行白热化激烈厮杀,但下场往往是外资品牌占据一定的优势。

 

除了当时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偏好之外,外资品牌方法论以及塑造品牌的经验,也是一大关键因素。尤其是中高端领域,国货品牌与之对抗相对来讲比较艰难。

 

好在中国企业家特别爱学习,当时既然打不过外资的品牌力,那就干脆通过学习他们的品牌运作方法,加大力度对国货品牌进行塑造。

 

基于当时市场消费现状以及传播渠道,一批国货品牌还是顺利出圈。而这些国货品牌的出圈,除了产品力,传播渠道也很重要。

 

在2010年之前,中国品牌尚未进入爆发期,那时的移动互联网普及较低,渠道单一,娱乐方式也有一定的受限,消费者接受信息比较聚焦,在产品力驱动下,品牌力自然也就水到渠成。

 

所以,聚焦,是信息传递的强力手段。越聚焦,信息穿透力越强。 

 

 

 

中国不缺好产品,只缺好品牌

 

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制造体系,供应链也十分成熟,即便是小规模企业,也能做出比肩国际大牌的好产品。

 

要知道,很多国际大牌,其实就是国内工厂代工生产,这些代工生产的产品过一遍保税区,就成了进口高端产品。

 

比如说德力,这是国内首家日用玻璃上市企业,他们代工的品牌是国际玻璃大品牌,名为“康宁”,就因为品牌力的差异,在价格上有着天差地别。

 

再比如家卫士,他们在2003年就开始研发扫地机器人,他们代工的品牌有飞利浦、霍尼韦尔等一线国际大牌,也正是因为品牌的不同,一个是国内小品牌,一个是国际大品牌,价格自然也是有很大的区别。

 

再比如智能锁领域,像华为、小米等智能锁,其实也都是中山或者佛山地区的工厂代工的,就只是因为品牌不同,一个销量过万,一个销量惨淡。

 

诸如此类的情况,在中国市场数不胜数。

 

归根究底,企业不是做不出好产品,而是做不好品牌。自己明明能制造“核武器”,却因为不懂得商业战争,最后只能为他人作嫁衣。

 

难道这些代工厂不想做自己的品牌吗?

 

当然想!!

 

做企业,谁不想做一个百年品牌呢?

 

但在新消费时代下,没有品牌力,企业走不长远。如果品牌力跟不上时代,依旧也会被淘汰。

 

 

 

是时候,让中国更多好品牌被看见

 

后疫情时代,是国货复苏的时代,也是民族自豪感最强的时代,深圳伴山认为,无论是拥有强大制造能力的小规模企业,还是已经拥有几十年历史沉淀的老品牌,都应该积极打造或焕新自己的品牌,让产品和品牌能够被市场与消费者看见,真正产生应有的商业价值。

 

国货崛起是不可逆的,在这个大趋势下,中国品牌应当放大自己的价值,让更多人看到。